前些日子在精神科見習,無奈匆匆時日總找不出時間、提不起勁來記錄一下,到了現在從拾舊文倒是希望沉醉的假期及偶須上刀的外科生活沒有減少這段時間的記憶。
走進精神科急性病房,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即是那隔絕病房與護理站一面厚厚的玻璃牆。一道玻璃牆,分隔了不同的思考模式,也分隔了世俗觀念中不同的眼光。在精神科有很大的部分是用藥物、心理輔導、職能治療等改善、控制急性症狀,以回復到較正常的生活,並期許他們更能面對自己的問題。在精神科見習除了學習到知識方面如Schizophrenia的表現Anhedonia、hallucination、disorganized thinking and speech(Word salad)及Bipolar mania會表現的flight of ideas ……,也藉由和病友們交談,了解他們的思考與想法。在與較有病識感且控制較好的病友交談,發現他們其實也很希望能控制這些異常的行為、表徵,並且也十分在意外人的眼光、不希望被當成有問題的怪人。對他們來說,這纏著生命的疾病對他們來說也是種負擔,他們也殷盼能好好控制疾病並回歸正常的生活。
有人認為:因為不知,所以害怕、排斥,進而產生刻板印象。是不知?還是不想知?這頗耐人思索,在許多膚淺的表面下藏著的真正問題才是需要被釐清的,可惜太多人都僅見冰山一角便拿著雞毛當令箭,卻懶得去深入認識。
這兩周也參加了自殺防治的社工會議,討論個案的問題,有道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接觸到不少案例,一些人格疾患、一些自殺未遂者等,其實在深入了解後可以發現,有很大的一部份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缺憾、創傷經過日積月累慢慢累積出來的,這是雜合了各種原因所致,也因此覺得家庭功能需要更被重視,畢竟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家庭問題或歸因於經濟低迷、工作繁忙無暇照顧;或歸因於溝通問題、動輒得咎;或是在臺灣社會長久以來功課掛帥的思想,長久以來造成莫大的疏離。然一般而言,默默的關懷很容易被忽略,不是每個人的感覺都這麼靈敏,還是應該適當地表達,就像是別高估自己腦容量般高估人的敏銳度。
或許我以後不會走精神科,但是一定會遇到相關的病人,倒是該提醒自己要保有同理心,別因工作棼紊變成一個理性思考的大腦。即使到而今人類對腦的認識還不足,因此神內、神外、精神這三個與腦相關的科別都頗複雜卻又互相關連,這也是未來要繼續探究的未知領域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