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

附和

人世五十年,乃如夢與幻。首次看到「敦盛」是因為織田信長。既然若此,何不秉燭遊?
各式閒聊會增加腦內啡似的,間接帶來愉悅的心情。不過常覺得交談中「附和」的成分多了點,附和之所以生主要是在表示認真傾聽及給予正向的回饋上,抑或是一種禮貌的體現。後來想想,輕鬆自在無壓力的狀態才是多數人最能接受的,因此遵循邏輯而行的必要性不是這麼大。

雖然無意義的附和在有系統的邏輯思考上是不必要的,然而如前述原因附和能帶來的幫助其實不小。但我卻覺得「過多的附和」是個壞習慣,所帶來的影響也如同溫水煮青蛙般使人不自知。環境影響人深矣!若長期養尊處優,對於思考而言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依然希望在更多的時候能提醒自己,適當地調整比例,並能加入更多有意義的元素。

要如何做到這件事才是最需要思索、規劃與提醒自己的,但總是知易行難啊! 
1.      思考話題的延伸性,提出問題與看法 
2.      反思自己的心得 
3.      以更多相關的笑點天外飛來一筆(這常在PTT推文大概沒啥問題吧!
4.      以自己的經驗相佐(不過我近來覺得這在話題中對講話者是不尊重的,好似看輕別人的經驗,因此也正在改掉這個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