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7日

檳城遊記 George Town

檳城(Penang),又叫做檳榔嶼。

1786年,Francis Light迫使吉打蘇丹將檳榔嶼租借給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為英國的海軍基地。Francis Light任第一任總督,開拓檳城,開始檳城的殖民時期,並留下George Town(喬治市)這個世界文化遺產。

這個位處熱帶的城市四季炎熱,罕見落雨。無意飛機甫降,就遇上雷陣雨,幸而這裡的雷雨去得快,恰恰減少了燠熱,想來也是蠻幸運的。

檳城的道路,平時車如流水馬如龍,對行人不甚友善。然而在除夕這日拜訪檳城,卻意外看到人車稀少的場景。

姓氏橋是海上橋狀的水上人家,各橋主要以姓氏宗親區分而聚居,高架木橋兩側有著幢幢木屋。這次拜訪的是姓林橋、姓李橋及觀光客最多的姓周橋;而雜姓橋則聚居不同姓氏但不夠成立自己姓氏橋的橋民。若是晚上前來,水上高腳屋及碼頭的夜景應也是值得駐足。
姓氏橋水上人家 (由姓林橋眺望姓周橋)
姓周橋
姓周橋上的龍舟
據說真的很大碗,不過這天剛好沒開...

主祀南海觀音廟的玄母殿,漲潮時會淹沒龍門走道
 

晚餐(沒錯,就是年夜飯XD)與朋友一家人吃Jalan Najore上的Jason Nyonya House,是一家娘惹餐廳。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帶來一批移民到麻六甲(彰泉以及潮州),峇峇娘惹(Baba Nyonya)是指古早華人移民與當地馬來人通婚的後裔,有著馬來的形貌,但卻也保留著華人的思想與文化。娘惹菜,即是華人移民的家常菜,融合中國菜的特色,也摻雜了馬來獨特的口味。娘惹菜口味頗重,裡面不沒聽過的香料與食材,最特殊的是吃了魟魚,但這種口味我很喜歡XD

Jason Nyonya House

Nagore路是這裡異國料理(?)的聚集處,踏莎附近的街區及除夕人煙稀少的New World Park。除夕夜裡因華人團圓,難得檳城車馬稀少,然而路上舉目可見張燈結綵,渲染著濃重的年節氣息,這裡的華人真的很認真保存中華文化。

Jalan Najore

Amico Dining & Social House
Lebuh Campbell
老街Lebuh Armenian上張燈結綵,晚上非常熱鬧
檳城也是孫中山先生及中國同盟會和革命黨早期在東南亞的根據地之一,在此創辦光華日報鼓吹革命思想,並籌劃黃花崗起義。


早期華人移民至馬來西亞,會依血緣、祖籍而聚居,成立姓氏宗祠,是兼具團結及防禦的公司建築。位於舊城區的龍山堂邱公司(Leong San Tong Khoo Kongsi)及世德堂謝公司(Seh Tek Tong Cheah Kongsi)為著名的代表。

世德堂謝公司

舊城區的老屋大部分窄長,一派櫛比鱗次、層層疊疊的光景。初見店鋪門面往往不甚起眼,進屋後卻別有洞天,驚訝於其深長的結構。原來是檳城自英國殖民時期即以房屋的門面尺寸來課徵門牌稅,久而久之就發展出這種窄長型的房屋格局。China House便是著名的例子,串聯了三間古厝,狹長的房子結合了餐廳、甜點店、藝廊、酒吧,是非常有特色、引人駐足的店舖。

China House

走在檳城的舊城區,品味著曩昔宅邸褪去豔色的雕樑門飾、揣摩著舊時平房拋逝韶華的磚瓦窗櫺,拂拭著流金歲月下斑駁的牆面、半掩的木簾,有種今昔交錯的感覺。

打石街

打石街(Lebuh Acheh)是條兩側鱗列著幢幢舊屋的文化遺產街區,走在打石街上,有民宅、紀念品店、清真寺,有昔時的理容院、眼科醫院、貿易公司等,也有吳世榮的商號「瑞福棧」(瑞康)舊址,其原經營麵粉、火柴、土產生意,後做為革命烈士的據點,也是檳城閱書報社的籌畫處。有點可惜的是初一早上,大部分的店家沒有營業,無法窺其平時樣貌。在這的習俗,年節時家家大門掛上紅布、錯落著大紅燈籠,出門也都著紅衣,年節的氣息比起臺灣真的大勝XD

吳世榮的商號「瑞福棧」

過年時家家大門掛上紅布

 打石街隔壁的本頭公巷(Lebuh Armenian),名字源自街上供奉土地公(本頭公、大伯公)的福德正神廟。本頭公巷又稱壁畫街,揉合了殖民風格老屋與現代創作的壁畫。穿梭在檳城巷衖間,每每不經意瞥見牆上或繽紛、或斑駁、或以線條呈現的街頭藝術。這濫觴於2012George Town Festival,檳城市議會委任立陶宛藝術家Ernest Zacharevic創作的壁畫。其中最著名者為本頭公巷上的「姊弟共騎(Little Children on Bicycle)」結合實體腳踏車與壁畫,前來合影的旅客循著名氣真的是絡繹不絕。此次雜沓觀之,壁畫有部分業已褪色、斑駁,希望未來能定時整修。

姊弟共騎

 沿著濟慈宮(前面也是檳城廟會舉辦的地點)及旁邊的葉氏宗祠往前走,可看見莊榮裕商號(孫中山檳城基地),是孫中山先生及同盟會在檳城的基地,可惜紀念館目前沒有營運(倒閉了!?)。毗鄰的慕韓別墅則為潮藝館,展覽潮州木偶與潮州戲曲,感覺形似臺灣布袋戲,想參觀但過年期間一樣沒開。提起潮州而思及韓愈,韓愈因諫迎佛骨而貶謫潮州,對於潮州的文治興學卻使潮州人感佩,其在檳城韓江學校、韓江家廟(潮州會館)亦是百世之師的地位。

濟慈宮

莊榮裕商號(孫中山檳城基地)與慕韓別墅

George Town有一區為印度人聚集地,被稱為小印度。步履至此,儼然又是個不同的國度,充滿濃厚的印度氣息,華人年節時期這裡更為熱鬧。印象最深刻的是Sri Maha Mariamman Temple(馬里安曼興都廟),興建於1883年,承襲著印度廟繽紛的色彩及精緻的雕刻,刻著一尊尊印度教神祇。探訪時應該正有某種儀式而印度樂大作吧!

Sri Maha Mariamman Temple/馬里安曼興都廟

Nagore Durgha Sheriff

觀音亭(廣福宮),於1800年由移民的廣東人與福建人建立,主祀觀世音菩薩,是當地華人的信仰中心。時值農曆大年初一,我們來此參拜,也見識了香火鼎盛、青煙繚繞,參拜人潮比肩街踵的光景。不得不提馬來西亞的香與臺灣香的差異,整支香高大過人,外表文有裝飾,列排佇立於地蔚為壯觀。而這條路上,短短的距離間,同時有觀音亭、印度廟、吉寧甲必丹回教堂,以及聖喬治教堂,不愧為多元文化融合的一的城市。

觀音亭與大柱香
初一的觀音亭香火鼎盛
Masjid Kapitan Keling / 吉寧甲必丹回教堂

St. George's Anglican Church

途經市政廳來到島上東北角的海岸舊關仔角。檳島市政廳左側黃色外牆的建築是Town Hall,建於1880;右側為City Hall,建於1903年,為市議會的新樓。  

Town Hall
City Hall
海邊有可以搭到對面威省的渡輪、英國殖民時期的康華利斯堡(Fort Cornwallis)及慶祝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鑽禧慶典而建的舊關仔角鐘樓(Jubilee Clock Tower)。繞過鐘樓,銀行街/Beach street兩側的建築為二戰前所留,這裡是各大銀行的總部,這條街也是我覺得遠眺舊關仔角鐘樓最美的所在。

Central Fire Station

Fort Cornwallis

關稅局
講到美食,不得不提這邊的飲食中心Food court,有點類似百貨公司美食街但卻遍布城市各地,各攤位豐富多元的選擇是飲食的好地方。通常Food court的老闆販賣飲料,並租借店面給各個攤販及提供座位給顧客,因此這裡的規則是顧客需向老闆購買飲料(不買飲料要額外收取費用)。這兩天在Food court吃了福建麵、Laksa麵、沙嗲、椰漿飯、炒粿條、肉骨茶

Food court
Laksa麵、福建麵、Milo

George Town是個雜湊著歷史與文明、不同文化參差的城市。漫步在George Town短短的這幾天,深深感受這個舊城的魅力,在多元文化揉合下,走出永遠的獨特、永朽。

1 則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