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觀原史,眇覿玄風。一千五百年前蕭統用短短八字即帶墨上古之風;而今日我再讀文選序時卻也不禁感嘆,感嘆的竟也是這八字。
今之視古,猶後之視今。不同的是,這份累日疊歲過的諸多篇翰簡冊,不知不覺間又多了千餘年的重量,這重量於時光中久釀,其辛辣已非我所能承受。
「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曾冰為積水所成,積水曾為增冰之凜。何哉?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隨時變改,難可詳悉。」我初覽文選序時,覺得這段話很有道理,而今觀之仍覺其理常在,但這一小篇什卻也隱約透露出漢賦至駢文華采駢儷的形貌。駢文一般是詬病於僅存辭采卻靡見作者心中欲述,然亦不乏文情並茂者,而它的前身漢賦,則往往錯比堆砌、連篇累牘,今日觀之,真是閱讀不易啊!文學也是隨時空不同而各呈現出不同的風貌,經歷過這一段華筆爭鳴的時代,豈知又歸於尚樸實的唐宋古文。而蕭統當時寓身於文筆繁華的時代,所認為者自然是文章踵事增華、變本加厲的事實吧!
曾經偶然看到高中時寫的文章,當下心境當是「不覺呀然驚恐」來形容,接著應該是付之一哂吧!當時受限於既定的格式,又加以初探古文之淵而仿之,因此是我為文最為華麗的時候,每每作文老師的評語都是詞藻堆砌太過繁複云云。當時的一個國文老師曾說:「寫文章,就是要拆除原本所有的框框架架。」這對我後來的文章影響良多,於是我的筆開始朝著我最自然的方向揮灑。今天,隨筆寫下這篇文章,見證了我的文風竟歷經了純樸繁華又見趨於樸實,竟隱隱與漢賦駢文古文巧合。
月華如練縱然是佳景,若沒有群星隱隱閃爍的陪襯,以及稀微的淡雲輝映皎皎月光,又豈能攀比絕景。因此我所認為,文章與情采是密不可分的,再加上別出心裁的排列鋪陳,這也是亙古自今無盡墨客追求的目標。如今白話當道,想當年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可是標榜著白話小說,於今觀之,文白夾雜爾,但也許有不少人已經看不慣文白夾雜的不流暢,然而古詩、奧辭的韻味和玄妙卻非不容於世,箇中深意咀嚼再三仍感辛甘啊!
俯仰於世,總是希望能留下些甚麼。倘若有這個機會的話,縱使貽笑、徒留一哂,我倒是希望我能在寫作當中,多留下一些古代的足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