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未知養身,仗新嘗勞瘁。寄形二十載,殘朽逾枯髓。
肝腦鳴其怨,膏液周身沸。一夕重病發,方悟沉痾遂。
冀永眷吾軀,願報此身懟。
其實下面所提詩句許久前就已在品味。起源於前些日子暑期閒暇,觀覽了琦君散文集於病中寫給兒子的信及散文。恰好作了一首詩又與之有些微的相關,故與此俱現。
「維摩一室原多病,賴有天花作道場。」芸芸眾生平時忙碌,於時間中流竄、追逐,平時多無暇深思,只有在病中才恍然深悟,然病中能有心靈上的提升,若能改變積習惡弊亦為好事。杜甫有《天末懷李白》詩曰:「文章憎命達。」原是指命運總是糟弄人才,但我自國中見到這句詩以來,卻往往喜愛將它解作「憎命致文章」,因果互換,意義也不同,然而卻更貼近生於憂患始於安樂的道理。
蘇軾詩:「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我倒是覺得若能真因病而心得閒,那自然會安心吧!不過蘇東坡處事泰然的態度更可見一斑。
此篇這首詩也是在驟發然的病中靈感乍現寫的,實懶對平仄。另蘇軾有詩:「三過門間老死病,一彈指頃去來今。」病無常,人無常,韶華無常更甚!今之所見當為冰山一隅,故相信這個病字還有更多人生的闡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