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最終沒有達成推翻羅馬的夢想、縱使最後客死異鄉,然而漢尼拔所造就的軍事成就已成了迦太基歷史上最璀璨的一頁。
從迦太基納帶領大軍出發,橫跨過庇里牛斯山,沿途不斷招兵買馬,徵得不滿意羅馬統治的城邦、部落。漢尼拔使用帶領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的策略,給認為迦太基均會由沿海進攻而來不急防禦的羅馬人當頭痛擊。孫子兵法云:「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也只有善於利用虛實,洞澈敵將心態,才能讓敵人防不勝防。「求新求變」無論古今、無論在戰場抑或是職場策略上,甚至在如今瞬息萬變的商場競爭上,都為籌畫令人出乎意料的勝利添加了無形的催化劑。
在會戰中,將領的心理素質往往是兩軍兵力相仿時扮演決定性的關鍵;且能夠在敵眾我寡時打出漂亮的勝仗。在漢尼拔出征羅馬途中的大大小小戰役,他將過人的軍事天賦揮灑得淋漓盡致,有不少勝利出於他的謀略、陣行、善用兵種,甚至是在出征前對將士們的鼓舞、演說。心術曰:「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在著名的坎尼會戰中,漢尼拔的戰略、所布署的新月陣形及對各種兵種的熟悉、調度,更使得他贏了一場以寡敵眾的漂亮一役。
但就如同祭司所預言,橫亙在漢尼拔面前,最難跨越的一道高牆是自己國家議會的決定。此誠可嘆也!一位將軍一生效忠的國家,竟在關鍵時刻掣肘,就如同其父所處的處境,迦太基的議會存在著為數不小的反戰派,甚至變本加厲。也因此,當漢尼拔取得數場勝利,並擁有氣勢等優勢時,迦太基竟頻於給予其支援和補給,最終也因為眾多因數造成迦太基軍隊只能瀟灑馳過羅馬城下而還,也成了他最終心頭的一抹遺憾!
紀錄漢尼拔出征的史官曾對他說:「我認為你根本不能忍受迦太基的生活。你喜歡的是這個城市的一些理念,卻恨它真正的面目。」也許是迦太基會議的處處牽制,身為迦太基人的他自然曉得家鄉城市的文化、信仰、妍媸,卻又不屑與議員們同流,他不能容忍自己成為雙面臉;再加上父親漢米卡灌輸對抗羅馬的觀念已深植,讓他得以醉心於帶兵打仗,一生為心中永不抹滅,毀滅羅馬城的夢想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