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3日

"History" Thinking

       歷史卷頁所覆蓋的真相何其沉重,經過光陰年復一年層層浸潤後更變其本而加厲;身處最為悠適閑散的現代,看似包袱最少,但不經意間窺見歷史留下的跫音,猶兀自覺心頭攢動,心驚不已。

       前幾天在某種緣分的牽連下,觀賞了<Sara’s key>這部電影。採取交錯時空的方式貫串,以現代來探索昔日曾埋於晦闇的一段歷史—Vichy政權於1942年在巴黎展開的自行車冬賽場事件(la Rafle du Vel d'Hiv),最後於1995年由法國總統公開道歉。(這裡我忽然想到了U.S. Public Health Service1932-1972做的Tuskegee syphilis experiment也是段融合欺騙的不人道實驗)        

       歷史所記載的自是往事,撰史的人何其艱辛。人死留名,面對不堪回首的媸陋面,當政者、強權總欲主導歷史的方向,將歷史導向有利於自己的一面;但只要有人群就還有另一群默默的人,藉由忠實的記錄,讓湮滅、塵封碎片中的點點血淚,寄靈董狐之筆而出岫。

       有人說時間是最好的一帖良藥,傷痕隨著時間慢慢淡化,對於肌膚之痛或許還可以,但深深烙印在心靈上的至悲卻只會在時間的陳釀下更加辛辣。片中當代的法國人,有大部分是選擇沉默、遺忘這條路,他們深信這些記憶會隨著時間漸行漸遠,於是乎他們向前看,而這種觀念淡化了歷史的糾結。多數人選擇沉默,不去接觸、不去認識,徒然地遺忘對於仇恨、悲劇都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往事縱使不堪回首,卻也是一段活生生的血淚交織,這番沉痛血淚,是當時人們用生命刻畫出來的痕跡,對一些人來說一樣重要,不僅僅是歷史上不可抹滅的一頁,更完全不應在現代輕易地或刻意地被忽視。

       身處臺灣,看到這段歷史會使人格外覺得感觸良多吧!每逢選舉,毫無意外有著指控挖前塵分化群眾的言論。其實隨著事件的發生與落幕,在人民心中早自有定奪,若是悲到盡處又豈是三言兩語可操弄?而發出言論的跳樑小丑,除了政治攻訐、搏得版面兼顯無知外又焉何為?插科打諢似的讕言又豈能妄想撼動既皮裡陽秋的堅定立場。

       說到這不得不來噴一下時事,教育一向是影響下一代思想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在今日依然如此。鑒於最近政局紛擾不斷,外加新課綱議題沸沸揚揚,高中歷史教科書樣書甚至出現極為偏頗、不客觀評論現代事的文句。歷史記載不是憑空杜撰的稗官野史,作為歷史,不客觀、曲解已是大忌,尤其還是用做中等教育。關於歷史評價,是魔非魔?非魔是魔?留待江湖後世評吧!

       以前看過<臺北人>一書(過久沒看,也忘的差不多了!),猶記書中,大部分的角色皆追緬過去,沉浸在昔日的記憶之中,如此過日自然是如行屍走肉般,而整本書中也唯獨尹雪艷,表現出異於其他人的超然,這超然,是消化了所經歷過的紅塵種種而表現出對於餘下生命的熱情。

       「往者已逝,來者可追。」良有以也!我的理解中「往者」是過去憾事。認識歷史並不是純粹追懷,而是鑒往知來不熟悉曾經發生過的事件,怎能對那時代的人們有更進一步的同理心;沒有曩昔事件的淬鍊、層層疊疊的累加,又怎能完整地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汗青懸垂,大多數歷史事件並非發生於自己度過的歲月,匣劍幃燈中卻和即將遇到、需斷定的場合息息相關。

       往者為根來者須追。同樣的一片土地經歷時空之流,集散的人們、喋血的事件對它來說只是眾多不同點中之一。不同的時空,立足在現在這個點上,體驗著現代的景象、外觀,吐納著勻致的氣息,可惜的是土地上散發出的血腥味或者是芬芳並不是為每個人而打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