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百岳 合歡主峰


對於長年居住在平地、習慣都市緊湊步調的我來說,關於山的記憶原僅存良久之前曾踏著一級級的石階登上峯頂的疲累和喜悅,而這些記憶卻也隨著不怎麼好的記憶逐漸褪色。 

悠閒的生活好像會感染似的,從感覺細胞接受到訊息後便一個接著一個次第傳染,讓整個大腦的腦細胞都沉浸在這懶洋洋的狀態,不僅在安逸、虛無飄渺中自得其樂(絕非nihilistic),更對本來緊湊的生活敬而遠之。原來笙竽錦瑟非是夢,歌舞昇平亦好音,聖賢教誨甚麼的還是拋諸腦後一段時間吧! 

剛好在這見習生涯中最後一個稍長的假期,用這兩周依次經過中橫、北橫,造訪了兩個山勢、風采不同的山區。 
       
位於中橫的武嶺是臺灣公路最高處。極目四望,眼前是高峯與萬丈山罅,兩側是綿延出去的道路,傍山蜿蜒如帶。這標高3275的石臺,就像是戰略地位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亦是各路人馬會聚的地方,或老或少紛紛在這個時空中留下時空凝結的一瞬。在這條蜿蜒的道路是體會山因雲晦明,雲共山高下的良機,車過中橫,乍見蜿蜒處另一方的道路已在雲靄繚繞中,蒸騰的雲霧層層疊疊,分層的灰白分隔了各個山頭,又像是凝結了速度般的流水川流而過各個山頭間,襯著淺藍色的天空透著柔和的亮,駐足四望,心曠神怡。

武嶺的半全景,果真遊客鼎盛
自武嶺上合歡山主峯算是十分容易,頗適合闔家出遊。在三千公尺的高山上,空氣不致太過於稀薄,還透著一股清涼的感覺隨著次次呼吸散至周身百骸,讓人在迎迓了陽光的溫暖時又吐納完全不同的涼爽感覺。沿著登上合歡山的步道,目睹了平時見不到的高山植物蔓生於砂石、岩壁,片狀的板岩大多勢朝一向,巍峨聳立的感覺建立在風化崩落的尖銳碎口上,崩落成的碎片散了一地,反射耀眼日光,在層層翠綠間點綴閃耀的光芒。在合歡山峯頂,視野較武嶺自是好了不少,一面遠眺奇萊山北峯灰黑的岩石及附近隨著光線的不同而呈現不同顏色的山峯,一面四望白雲出岫的清幽之景,這日雖然驕陽徐照,在高海拔處的白雲亦是不少,山嵐由山谷而生,伴著或迴旋或直上的氣流緩緩飄動,由谷底直拔上蒼穹,一面巨大的雪白簾幕般撲捲,不知其所止,浩浩乎如智將奇軍,風隱而勢大;飄飄乎如嫏嬛錯步,飄渺而大觀。

合歡山頂的全景
另一處山區是坐落於北橫附近的拉拉山,經過附近泰雅族部落的所在巴陵,到達拉拉山自然保護區,此地由於大約是在海拔15002100左右,生態跟三千公尺以上的景觀判若雲泥。走訪步道,穿梭在蔽天的林木叢中,聞著的是檜木森林中散發出來的淡淡清香,這種氣氛讓人自然而然地拋開擾心的塵務,沉醉在這林木包圍的木棧道中。


俊挺的神木刻劃著的是歲月的足跡,經過時光歷練的神木氣定神閒如禪定,任由其他植物攀藤、動物築巢,展現其生生不息,只是這裡的許多動植物對於神木來說是遙遠歲月中過客一員,各自躍彩燦爛一時。神木穿越過一兩千年的時光,在現代呼吸著這個時空的氣息,但今人卻永遠無法知道千年前這挺拔的身影。 

兩千七百年的紅檜"情比金堅",是拉拉山第二老!


稍嫌可惜的是因為一段木棧道毀損無法親眼瞻望這地區最為古老的神木,不過走在這清幽的林木棧道已使我無限滿足。左望林木參天,右聽山泉澗澗,拂石流下,其景優雅之餘,潺潺流水聲也為這迷人風景更添丰采。山中聞啼鳥,聲聲啼啼如喚,上下搜視卻不知鳥身在何方,這林中的精靈本就不是那麼容易為淺行者所發現吧! 

由桃園而行,北橫過拉拉山人車瞬間稀少了幾分,待至棲蘭時幾乎無人煙,公路崎嶇,就這麼穿過原生的森林地,兩旁矗立的是森林的面貌,鳥獸蟲名聲不絕於耳。 

北橫路旁的楓樹

對於山林的回憶又多了一頁,於焉更有個小小的期望於心中誕生有朝一日能夠充份準備登上臺灣最高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