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9日

擺渡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豔世的絕美之態丹青手繪不出,易變的世事也非凡人所能輕易參透。 
隨波逐流,能做的,僅僅是泛乎若不繫之舟,一口口啜飲那濃肥辛甘淡所煎出的餘味。

記憶中,依稀憶起不久前的年少光景,當時無知一句「吾道一以貫之」。懵懂時的狂語,引經據典而朗朗上口,而今想想自是不後悔,只因那是稚嫩的圭刃揮灑如是疏狂的模樣。少年說著有夢最美,卻鮮少意識到實踐才是最大挑戰。浸潤在夢中,最容易習得的便是名為誇大妄想的技能,事情往往想得特別單純、或因不熟悉世事而誤判情勢。就算現在還未踏上薄冰,就已察覺這環境的險惡,世道的炎涼。爾後視今必然更有感觸,說不定如今之視昔!

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萬物變化不息,這種不確定性如隨機擺盪不止的弦,不同的時空下所在的位置皆不可能簡單的用函數預測。

對人而言,意念隨心而動,心為境轉。若說思想不隨時隨地而變,那反而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常常見到身邊有人被問到,不是當時覺得是這樣嗎?怎麼過了不久就改變想法了呢?初始見之,可能覺得這個人意志不夠堅定,然而稍稍涉世,漸漸能夠諒解這種情形。不是說容許周遭這種事情一再發生,而是要看事情的大小嚴重程度,若是小事,赴之莞爾一笑,若是大事,就要審慎檢視。

近年來受到醫療環境影響,工作場合中為求自保總要在言語中加入一些不確定性。常見如:「我認為XXX最有可能,但也無法完全排除XXX的可能性!最壞的可能性是XXX,它的出現機率根據之前的統計大概是X%」事實上人本非萬能,未知的世界占了多數,如此在論述時還能夠如此武斷嗎?

相信是因為源於信任,但對於信任喪失的現代,還要用真誠赤裸裸地面對人群嗎?太多血淋淋的案例,就算不信任的比率不高也令人望而卻步。最近感覺在某些對話場合時,不由來地會自然而然地加入了不確定性,不知道與我深談對話的人有沒有察覺?若是有所感覺,不知會怎麼想,但我想若是非關此行大概無法了解背後的無奈。

無奈規無奈,對我來說,最基本的信念依然是吾道一以貫之,這是對自己的期許。縱使在擺盪繁弦的震盪下已然傷痕累累。

身處青年時期,對於生命的體悟仍然不足,逡巡曩昔記憶,猶記得蘇子的前赤壁賦:「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此等豁達,或許可以為這虛無的議題,變與不變之間,畫下最為適切的註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