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這類的精雕細琢是好事抑或是壞事其實難以評論,但最近總覺得以往花太多時間去做潤飾這件事了,太過於字句斟酌一來浪費許多時間,二來在字句的雕琢上令我覺得文過於質。以前曾寫過椎輪形大輅,鏤采義吾文這篇文,為文駢儷,當時大概同儕不懂,而我而今視之,亦覺藻飾太過。很早就讀過文心雕龍中情采一文,此文推崇文質相符,然而一直以來,卻覺得自己離這一個境界還是天淵之別,畢竟窄門總是最難以尋起小口而入的。
國小三年級,是第一次我與「文章」有了正式的交流,在此之前,也頂多寫寫聯絡簿上常有的日記或是隨寫。那次,老師選我參加了國語文競賽的作文比賽,那時對我而言,作文就是依題發揮,寫出相關的一篇文字,總而言之,那是在幾乎算不得上準備的時候上場,記得那次的題目是「飛」,多麼開闊的發揮空間啊!依稀記得當時隨興所至,恣筆揮灑一番,最後竟然得到全年級第五名。事後老師說那篇文章用詞優美華麗,然而思考性的地方過少。之後,我寫文章也多採隨筆,仗著讀過的書刊不算少,任何題目幾乎都手到擒來,然而缺點卻沒有真正的正視。想當然耳,這也為我的為文套上了桎梏,直到我重新想面對它的時候已經高中畢業了。
發現架構的重要時,已經寫過太多隨意為之的文章了。但永遠不遲。以前的框架破除,取而代之的是海納百川的寬宏,另一個架構的源頭,即是思考。不思考寫得出東西?可以!惟所為文章膚淺自不入於行家之流,就像我中學前所做的事。思考的深度成就文章的深度,思考為何為文?層次為何?所欲探索為何?若作為公開分享的文章要給讀者何種的感覺?思考籌畫需要花時間,達成深度需要練習,這需給未來若許時間填補?
文章憎命達,這千年以來大概真是至理名言,過的悲慘來靠杯一下不為過,過太爽怎麼會有時間、花心思來記錄下生活呢?就算日後花時間為之,所成文章記其事而多無法感人肺腑(至少我做不到)。現在的生活由於脫離醫療業到天邊的距離,就算想去趴班來上也是懶啊,又想說當初不就是想要一年不同於以往的生活?雖然總是跟現在在當PGY的朋友說現在過的是樂不思蜀的生活,但畢竟生活中總是有觸動心頭的事,或愛或恨或憾云云,也成就了這年的文章屬於心情思索導向。發現個總新奇事物而會心一笑、經歷生活樂趣變成了生活閒暇時努力的目標。
文章啊文章,何以累我若此。連結過深,不忍放下吧!但我相信接下來的生命中,依然不會缺席的,因這本是我面對荒涼生命的另一項調味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