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

「小丑(Joker)」觀影

我對DC的作品相當陌生,對於角色的過去、未來向來並不清楚。不過這部<<小丑>>對於反社會人格的刻畫,及小丑一角沉淪至「惡」的心路歷程演繹地相當真實,令我屏息、顫慄且發人深思。

人格違常(Personality disorder)是種disorder,卻不是「罪」與「惡」。反社會人格往往非單一原因所致,除卻神經、精神等體質問題,外在環境、壓力的長期影響更是加重人格問題的推手。

主角Arthur從小被母親賦予任務,認為自己是要為世界帶來快樂的人,以筆記記錄各式喜劇、笑話的幽默笑點,以期成為喜劇演員讓觀眾歡樂。然而,固有神經病態,加上長期窮困、工作環境不友善、被歧視、霸凌,邊緣如他絲毫感覺不到快樂,喜劇表演也一再鎩羽。

想起<<魔偶馬戲團>>中沒有人類情感的魁儡們,窮盡一切手段為搏法蘭西奴(唯一使用生命之水、最像人類的傀儡)一笑。魁儡們本不被賦予情感,又怎能讓法蘭西奴產生真正的情感而笑?

Arthur歇斯底里的笑聲下是病態、空虛,以及絕望。覺得自己人生是場悲劇,自己完全沒感受到喜悅,又怎能帶給大家快樂?屢屢藏在小丑的假面下,他已遺忘面具下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在電車上出於自衛手刃三名韋恩企業員工後,他發覺自己絲毫不覺愧疚、罪惡。長期承受的霸凌、歧視、欺騙、羞辱,使致Arthur的反社會人格逐漸養成。「我原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但我現在發現其實是一場喜劇。」此時,他已杜漸到「惡」。

<<小丑>>刻劃了由反社會人格沉淪至「罪」與「惡」的歷程,人們往往唾棄他們造成的「惡」,卻忽略了背面造成惡的推手,是不是跟社會上的刻薄、霸凌有關?

這部電影也順道揭露出潛沉既久的種種社會問題。

貧富差距總難避免,但差距擴大至部份人民窮途潦倒後,自然而然地便凸顯出更鮮明的社會階層。

沒有在城市底層的黑暗下打滾,又怎能真正體會這困苦、沒有希望的生命該何去何從?大部分的人,無法體會這看不到光的絕望。

電影所構築的高譚市,經濟蕭條、環境髒亂,失業、犯罪層出不窮。「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惡劣環境下,統治階層卻仍吃香喝辣地顧著政治前途,口中講著背離民生事實的「何不食肉糜?」並怪罪市民。

跳脫電影情節,其實塑造階級對立對管理來說大抵不利,因此「階層」不會被明講,卻會被得利的產權階級粉飾成和諧的太平世界。產權階級用資本得利,底層人民終其一生為高層作嫁,卻落得一生潦倒。

<<小丑>>由種種街頭紊亂起始,巧妙地揭示階層、經濟問題擴大,Arthur巧合般登高一呼,隨之而來一系列階級對立及暴行,讓我們感受到這是活生生可能發生在身邊的事。

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勢必越來越大。其實早在Thomas More <<烏托邦>>中就已提出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概念,即全民基本收入。國民皆可無條件定時領取基本收入,以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條件,讓人民不會因經濟問題無法生存、甚至引發走投無路而致犯罪。

然而實際上在沒有跨時代的巨大技術進步(AI賺錢時代!?)以增加財源下,以稅收為主的UBI還是有實行上的困難。況且,就算實施UBI就能解決這些社會問題?還是只是淪為富者在最低限度讓窮人不致暴動的保護費?

譴責、打擊罪惡固然是必需,但要追根究柢減少犯罪需要的是人民基本素質的提升、需要的是更加和諧的社會,而這並非一蹴可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