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渴望的,是溫暖、幸福美滿的家庭。然而闔眼想想自己的處境、缺陷,這是不是永遠只是奢侈的夢想?不知是不是先埋下這夢想的種子,成員們遭逢各種契機,將片中的主要人物串起成一個「家庭」。
傳統上家庭或因血緣、姻緣而存在,但這個「家」的組成沒有血緣關係。家庭的經濟靠著初枝奶奶亡夫的養老金支持,輔以柴田治、信代、亞紀的臨時工作,加上主角們在賣場當小偷竊取生活物資。日常的笑語、互動與同甘共苦,編織出這個貧窮家庭融洽的樣貌,這也是讓樹里願意待下來的原因。
來談談樹里(凜)吧!在原生家庭中,雖然物質生活貌似不虞匱乏(應該吧!?),但小樹里得不到關愛、又常受家暴,在這個原生家庭中,她僅僅滿足馬斯洛金字塔最底端的生理需求;然而在柴田家,她卻能滿足安全需求及愛與隸屬感的需求,對比不快樂又充滿恐懼的血緣關係家庭,讓她更自然而然地選擇了這個貧窮卻有歡笑的家。片尾,她又回到原生家庭中,但這應該不是她想要的吧?
「像這樣自己選的應該比較強吧?」「甚麼比較強?」「羈絆。」這是某次信代與初枝奶奶路上的對話。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後,信代對於這個家有了羈絆。或許連她自己都不瞭解,這和諧的樣貌對她而言是真實的?還是只是她對於家庭與愛的渴望及替代。無論是真?是假?當時沉浸在這「幸福」的氛圍而滿足的她也只想過好當下吧!
對於家中的主要人物來說,初枝奶奶顯然瞭解所在的處境,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她很實際,儘管她對於這個家也產生了隸屬感、也愛著他們,但每個月都跟前夫兒子拿錢的她始終知道這是粉飾太平。在全家海灘出遊時,坐在沙灘上望著波濤間嬉戲的「一家人」,這幅畫如此幸福,不知坐在沙灘上遲暮的奶奶心中的想法?
全劇的轉捩點除了柴田治、信代相繼失去工作,另一個關鍵是祥太。某次,祥太帶凜到山戶屋偷竊被發現,山戶爺爺告訴祥太「別讓你妹妹做那種事。」並模仿他偷竊前祈禱的手勢,祥太才知道原來老闆早已知悉。這暗自在他心中萌發道德的樹苗,逐漸成長的祥太了解偷竊的不正當。而後在目睹柴田治偷竊車中的皮包,祥太明顯抗拒。直至最後祥太自己不願意見到凜再偷竊而故意因偷竊被抓,為他來說算是意外結束這個「家庭」。
片中後段全家被逮捕後,種種審問,讓他們以往的生活模式與所謂的「常軌」形成強烈的對比。信代有扮演好媽媽這個角色嗎?孩子們認同她嗎?願意當她母親嗎?還是只是她的一廂情願。終究,她知道這個家是無法給予孩子們正常的學習生活與發展。
家庭的組成,不只血緣,還有感情的羈絆,但不少人卻忽略了這維繫家庭的隱藏繩索。這感情沒有算計、無怨無悔,這情感,才叫親情。完美無瑕的家庭如同烏托邦,家庭多多少少都會有缺陷,端看家庭成員要如何彌補這個缺陷而更趨完善。
會觀賞這部片,是先看了「寄生上流(Parasite)」這部電影,多位網友點出兩片的相似之處。實際觀影完,這兩部片其實只是架構相似,所要闡述的意涵卻截然不同。寄生上流明顯揭櫫貧富間的對比與窮人的貪得無饜,全片較有劇情張力,然卻過於刻意、超乎現實,在生活中實難發生。而小偷家族這部,全劇圍繞著道德、家庭與親情,平實鋪陳卻有餘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