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

Boring Time ?

有個朋友說得不錯,離開一個不差的環境久了會覺得懷念是人之常情。這年,若說得現實一點就是被強制gap year一年。過著朝是稀微柔光暮是昏黃,無論晴雨天天都是雲淡風輕的生活,就親像Heart都乖乖地跳sinus rhythm而不是Arrythmia。日復一日凝視的是畫一如棋盤的方塘,sinus rhythm規律地讓人想睡,這是這邊的工作,多了穩定卻少了激情。

每天在車上照顧學生,與學生們閒聊的時間自然很多。曾經兩三次聽到某個腦麻小孩提到,來上學是因為待在家裡太無聊,想在上學跟家中routine之外找樂趣,聽到後我猜他不甘於一塵不變的生活,卻無力逃離。

聽到他的想法我有些訝異,這不也是我這年的心路嗎?這看似一塵不變的生活。當然在routine之中發掘喜樂是點綴生活的樂趣,一直以來我總是習慣把最routine的事情迅速地解決,除可以準時下班外,空下來便是我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沒錯,時間完全不夠用啊!)。若在高壓的工作環境下(不是現在)要迅速判斷解決routine並非易事,這是經驗的累積,經過千錘百鍊之後而能夠推斷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也才知道多做甚麼或少做甚麼的差異。

神外實習時學姊提到的術後care精神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也認為應當如此,她在Junior R的時候每次上刀完只要是自己縫的傷口,隔天一定親自換藥而不假手他人,換藥的另一個目的是觀察wound condition,看有沒有裂開、感染或其他問題,下次處理同樣的傷口時便可作為修正的參考,直到一年多過後能夠掌握大部分的傷口後才把術後換藥交給別人。幾乎能夠預測傷口是建立在她之前這種完全不投機取巧的經驗累積上,這種事是沒有捷徑的,只能花過時間換取經驗。

車上與我對談的這個小孩算是機靈型的,但我想他不可能超齡到能看穿這些例行事情的意義,而僅是倦於面對對於他而言不友善的環境所產生的沉悶情緒。他所覺得的無聊,是不知道做這些事情會有甚麼用處、或對於他有何幫助,再加上生性慵懶,故而擺爛,如此在旁人眼裡如行屍走肉。他面對routine事情的態度,明顯是敷衍而非俐落。沒有動機不會激起學習的欲望,故而告訴他所做的這些事對他的幫助,並鼓勵他繼續發掘生命中的樂趣。

雖不得不說臺灣現行的教育真的會遏制學生思考,創造之所以脫穎而出,是不同前車。因此不是說抹殺了他的創造力,而是要有創造力之前所先具備的是身後的基本功。就如同沒有經過大量的閱讀激發腦中的思考,如何能揮毫落紙如雲煙?

實習時穿梭在各病房中,看過沉痾老病低吟生命太過無聊的悲鳴。當無法追逐夢想、無法望見希望,久而久之意志消沉。其實最無聊,當是無事可做。如果有天能夠給人實現個願望,我相信還是會有人選擇長命百歲的(國小時代的我是有這麼想過),但卻沒考慮到,經過各種外在因素的杯葛之下,無人可共享興趣,那生命究竟會有多麼荒涼?

這一年貌似清閒,是因為很少事有dealine,故而沒了急迫性的催促。
但無聊嗎?不。無聊取決於心態,一想到有許多有趣的事物等著我去發掘,又怎允許自己駐足不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