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3日

「綠角的基金8堂課」讀書劄記

這本書花了不少篇幅著墨於購買主動型基金不如指數型基金及定期投資,並舉了歷史數據資料證明指數型基金的長期績效並不輸給多數主動型投資,甚至風險調整後報酬率表現更佳。

書中提到選擇基金的有效方式為低投資成本(盡量選擇低內扣),而這在臺灣基金公司所推出的基金不易達成,故而作者推薦開美國帳戶購買美國基金並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

對比於時時刻刻看盤、下單的主動型投資,「定期定額」投資是近年來興起的長期投資理財新觀念、這種投資方式,是為了因應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為這份未知的環境做準備,其中也包括了承擔風險。其設計是為了面對未知,在選擇的當下是最佳選擇,就不要以事後諸葛的觀點輕易打破這的其投資的紀律或是有停利、停損的想法(投資人自身的心理陷阱),因在做出這些決定的同時,同樣面對的是未知的環境。

我們要有大局觀,而非短視近利,而這實知易行難。小資平民如我們,投資不僅是相對於定存比較利益較低的選擇(讓資產不會因緩慢通膨而縮水),也是慢慢增加資產的方法。「市場就是讓人用虧損的可能,換取賺錢機會的地方。」面對未知的金融市場及局面,我們要的是投資而非投機,要放眼的是幾十年後的生活無虞,有資產配置的概念,藉著投資,過個精彩的生活。

後記:在各種報章媒體、網路上總不乏年輕時刻努耐勞,年老時苦盡甘來的例子。看到這些例子,反覆想想總覺弔詭。不是說在年輕時不該刻苦耐勞、勤奮賺錢,而是盛年不重來,若不在年輕的時候多多體驗,年老時有很多東西是挽回不了的。年年今夜,月華如練,人卻非如此!醉於華年,莫如秉燭遊。因此是要取得一個享受與努力的平衡。我想在現今這個時代,應該說大部分的人是存在這這種想法的,然而有辦法維持這個平衡的人又有幾人?說到平衡,也是精密計算所得到,既不會影響到未來的規劃、又能享有華服美食,活得至少像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