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

「生活投資學」 讀書劄記

現代日常生活中總離不開3C產品,對於這些產品不時推陳出新,隔一段時間增加些許功能絕對不陌生。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總是吸引著大眾的目光,成為媒體競相報導的寵兒。對於投資來說,又何嘗不是呢?大眾對於新奇的事物總趨之若鶩,即便對於這新玩意不太了解就貿然下手,殊不知對新事物的不認識往往造成誤判,聚眾之下就成了一頭熱的泡沫。雖然在投資歷史上屢見不顯,然而古今中外的投資人卻不減其熱情。

對於一般的散戶而言,科技股等為引起投資人興趣而包裝地撲朔迷離,然而對於股票、公司以及運作卻不盡熟悉。如此態勢,居於投資鍊訊息接收最底層的散戶,能蚍蜉撼樹,戰勝各種經理人、法人、投顧的機率微乎其微。

這本書的概念著重於「生活投資選股」。對於先天劣勢的散戶,生活消費經驗及所透露出的訊息,對於這些產品亦最為熟悉,反而有助於判斷股票的趨勢與熱門,買股要投資自己理解的公司才能安全持有並獲得長期報酬。當民生物價因通膨結節上升時,這些生活用品因民生所需,雖價格漸貴卻不會乏人問津。3C產品循著摩爾定率遇到技術瓶頸所致的削價競爭造成的價格下跌連帶造成股市波動;但若投資生活概念股,不僅能夠抗通膨,長期還能得到股利。

這類生活產品必需要有持續性及要避開「低回客率」,所要的選股有大致以下三點。1.符合民生基本需求與習慣、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相關的龍頭公司。2.產品需要更換耗材或保養(回客率高)3.轉換成本高,要跳槽前需要考慮三天三夜的產品或服務以及產品的連鎖功能高(牽一髮而動全身實在太麻煩了)

第二部份講的是投資心態與思考模式:遠離人群,擺脫從眾心態,開始第二層思考。雖然近代「效率市場」假說適逢其道,作者此處提到若能專注於眾人不常關注的「非效率市場」來獲利。這建立在眾人關注的熱門股總已充分顯示出市場效率;然在焦點之外的市場卻並非總是這麼有效率(沒這麼多人在關注,故資訊流通沒那麼快),這也是生活投資學的邏輯所在,亦可在彼得林區與巴菲特的投資策略上捕風捉影。另外除了財報外,瞭解產業型態也是非常重要。除了看EPSROE(股東權益報酬率)與毛利外,還要多關注如「應收帳款收現天數」、「存貨周轉天數」等資產負債表的指標,以避免公司因該收款項拿不到或是存貨過多周轉不靈導致倒閉風險。

第三部份以生活財務數字解讀生活投資股,作者提出了三個可以評估的工具:
1. 毛利率(%) = (營業收入 - 銷貨成本)/營業收入 X 100%,可反應損益
2. 營業利益率(%) = (營業收入 - 銷貨成本 - 營業費用)/營業收入 X 100% 反應公司的管銷能力(營業費用包括人事、廣告、瓦斯水電、行銷費用)
3. 稅前淨利率(%) = (營業利益 + 業外損益)/營收 X 100% 反應出公司的業外盈虧狀況(匯兌利益、業外轉投資公司的收入、出售金融或土地的資產)Ex.若稅前淨利>營業利益表示有業外收入。
若是營收稍降低,但是上述三率有成長的股仍然值得投資。利用三率,篩選出定存成長股,無論是用哪一個指標還是三者皆用,可助於篩選出有成長潛力的公司。但仍然要注意產業類別更加重要。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指數化投資再慢慢坐收長期的投資報酬,另一部份的人則採取主動出擊(這跟指數化投資的理論與精神相違背,指數化投資表示沒有人能夠長期打敗大盤)。生活投資學這本書的觀點在於主動出擊、選股,而作者提供了其中一種選股方式供投資人參考,但未來會如何呢?我想依然在未定之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