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日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讀書劄記

如果是陶淵明,大概會覺得這本書索然無味吧,因這書中沒有他的渴望。

古人可以憤世嫉俗抑或是清心寡慾而隱居山林,然而在現代要效仿陶淵明等隱士只怕沒這麼容易!追求利益已經是當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何在這大環境下活得精采更是大哉問。

人在環境中泛乎若不繫之舟,在這攻利的世界觀中,要改變環境的脈動相當困難,但隨著時代的遞進中,是不是能夠過得更好?更有人文素養?更像一個人呢?這本書要提的內涵就是這,只是束縛上歷史的外衣。

1. 
誠如書中提到,現代的學校教育塑造的是工匠,為的是隨學即用、提升效率、速成(即是攻利),這麼做難免偏離人文。人文素養的養成在思辨,需要較多時間的醞釀,也因此在揠苗助長中自然地被忽略。

填鴨式教育盛行數十年的臺灣,近年常推廣「非填鴨式」或「啟發式」的教育,著重於思考與提出問題,這立意良好,但若全然實施這種教育體制,能夠製造出完美如烏托邦的學習環境與成效嗎?我想是否定的。各制度的兩端也必有其極端的優缺點,融合兩者才有可能創造出截然不同的生機。

說到唐詩大家都不陌生,詩仙李白的飄逸與浪漫大家耳熟能詳,但大部分人卻不知道詩聖杜甫也是天才型玩家,只是他用來詮釋生命的詩作面向不一樣,這是杜甫對於生命、社會的殷盼所展現出的人文關懷。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自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讀萬卷書,花得是時間與強大的背誦能力,大家對於杜甫的形象是詩聖,不少人以為他屬於勤奮用功型的苦吟詩人,然而事實上,在他的詩作「七齡即思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中可以看出其實他從小就是個天賦極佳的神童!

回過頭來說,縱使天才如杜工部,依然背誦萬卷書後才下筆如有神,那又怎能完全摒棄背誦這塊呢?

身處知識爆炸的時代,要完全背誦十分困難。在高中時曾經覺得弔詭的是就算是理科,顧名之下應以推理等為重,然而主流的學習方法仍然是先以記憶、模擬為先。然而於今想想,若要對一門學問精通,記憶仍然是必要而且基礎,有了基礎才有本錢拓展之後的思路,也可以說重要的是在記憶之後的思考與反芻兼之培養人文素養。背誦與思辨是相輔相成的。要思辨也必須有所依據,這就來自於背誦,讀書記憶只是第一層次,我們需要的是把它提升到思考這個層次。 

2. 
學習最實在的目的發揮在決策。

要做個決策需要龐大的知識背景、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準確的判斷。知識背景是了解事件始末與自己所處的時代,敏銳的觀察力則需要培養與處處留心。觀察力的敏銳度是經,統合資訊是緯,而後始可決策。

其實對於凡人如我,所追求亦只是自己所能夠接受、想要的人生,但這在現代卻已是大不易。

然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能力的培養著實不易。書裡提到的換位思考也很重要,卻不是隨時隨地可以做到的。 

3.
熟悉歷史上的三次鉅變,為的是以古為鏡,進而審度目前的時代。

第一次鉅變是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這是血緣貴族的時代。我試著思索血緣貴族是怎麼發生的。當一群人相處久了自然會有優劣之分、彼此間一某些能力產生優越感,所謂強者因此而生,這是人性,應該也難以改變。再來人都有私心,因此傳子不傳賢,貴族應運而生。三代是「禮」的時代,或因人性本善,或因服從、惰於思考、懼怕、或實生活得宜,因此不欲也不須推翻權貴。

第二次鉅變是春秋到秦漢,這是士大夫儒家時代,在這個時代強者(能者)為尊,故打破舊有的制度。反思現在所處社會也類似,如果不進步,總有一天會被取代。獨特性與需求是重點,故要知道這社會目前所需為何?要如何提供這些需求,也才知道如何做才不會輕易被取代。

第三次鉅變是鴉片戰爭迄今,比起前兩次鉅變,由於全球化,更加百家爭鳴,在我一生或許都不會出現能夠奉為圭臬的顯學。

人文的本質是思辨,書中提到學歷史的用處包括啟發智慧、審時度勢、感動人心(人文關懷)。非主要歷史學習者如我(雖然我也覺得歷史故事很有趣啦!)看到的不是學習歷史,而是將這種思辨的精神帶到其他領域,我相信也可以用這種思考模式在其他領域上更上一層樓,而非只是行屍走肉地成為社會上的「工匠」,也在自己因此活得更好後能夠延及周邊。這不也是儒家「達則兼善天下」的體悟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