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1日

義大利遊記 Roma 羅馬

羅馬,是古羅馬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個等閑漫步就會乍見古蹟的城市,詩人Tibullus稱之為永恆之城(The Eternal City/Urbs Aeterna)。

在羅馬城散策,映入眼簾的斷垣殘壁都或許訴說著兩千多年前的輝煌,它們靜靜地佇立、照看著熙來攘往、代代人群的更迭。在這些古蹟面前,走訪羅馬的我,只是個雲淡風輕的過客;但對我而言,得親眼所見兩千多年的斑駁牆柱卻在我心中鐫刻永恆的記憶。當我踏上這塊遍地千年古蹟的土壤時彷彿進入不同時空,駐身現代而魂卻在兩千載前,錯亂的時空雜湊著不朽的建築,繁複程度就算在造訪前已先攬冊亦是不足,如此規模絕非一兩日走馬看花所能盡,故羅馬也是我想再訪的城市之一。 

在羅馬神話中,羅馬於公元前753421日由一對雙胞胎兄弟RomulusRemus所建立。還是嬰兒的RomulusRemus被篡位的政敵Amulius遺棄於台伯河畔,在Collis Palatinus被母狼餵養,後被牧羊人Faustulus撫養。RomulusRemus長大後,推翻Amulius並建羅馬城於七座小山丘上(故羅馬又名七丘之城),後Romulus殺死了弟弟Remus,成了羅馬王政時期(羅馬王國)的國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為Roma,羅馬王政正是從游牧民族慢慢形成城市的時期。 

現在的羅馬七丘分別是Collis Palatinus(帕拉丁山)Collis Aventinus(阿文提諾山)Capitolinus(卡比托利歐山)Quirinalis(奎利那雷山)Viminalis(維米那勒山)Esquilinus(埃斯奎利諾山)Caelius(西里歐山)

Collis Palatinus,上面為宮殿遺跡

Colosseo 羅馬競技場 

看過電影Gladiator大概都對羅馬競技場及角鬥士印象深刻,電影故事背景是五賢帝末任「哲學家皇帝」奧理略Marcus Aurelius被其子康茂德Commodus奪位,而將軍Macrinus被陷害淪為角鬥士,最終展開復仇與其同歸於盡。

競技場的歷史淵源與尼祿Nero有些關係,暴君尼祿愛慕奢華且殘暴,濫權迫害帝國上層階級及基督徒。公元64年發生羅馬大火(目前史料、史觀多不支持暴君焚城),大火後尼祿建立了庭臺別墅「金宮」(Domus Aurea),金宮現今位於競技場東北方,是個被埋在地下還在考古的遺跡。尼祿自殺身亡後,一年內歷經三個皇帝(四帝之年),最後由皇帝維斯帕先Vespasianus繼位。

Vespasianus下令修建羅馬競技場在金宮的人工湖上,建於公元72-82間,在其子提圖斯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這個皇帝與其父Vespasianus完全同名,後世稱父為Vespasianus,子為Titus)在位時建成,下一位皇帝圖密善Domitianus完成其地下結構部分。後來公元442年和508年的兩次強震對競技場結構造成嚴重的損壞;教皇於15世紀時為了建造聖堂和樞密院,也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

羅馬競技場的四層結構
羅馬競技場用來進行角鬥士比賽、海戰表演、處決、重要戰役的歷史重演、以及演出以羅馬神話為基礎的戲劇。在中世紀前期已不再將羅馬競技場用在娛樂用途,而用作住宅、工作坊、聖職人員宿舍、防禦工事、採石場以及基督教聖地等用途。

古羅馬時期自然還有其他競技場,像更早建成的維洛納圓形競技場。但羅馬競技場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橢圓形競技場,長軸187公尺,短軸155公尺,中央表演區長軸86公尺,短軸54公尺,地面鋪上木板,外面圍著層層看台。看台約60排,分為五區,最前排底層是貴賓區,如皇帝、元老、長官、祭司;第二層是貴族、騎士;第三層是富人;第四層是普通公民;第五層為站席,是婦女、窮人、奴隸,估計可容納五至八萬名觀眾。競技場頂部有設計用懸索吊掛的遮陽天篷,這些天篷插在頂層外圍的突起上,由眾多站在頂層柱廊的水手像控制風帆一樣操控。
拱廊構造分明,最上層外牆的小突起用來安置遮陽天篷

競技場表演區底下隱藏著許多洞口和通道,可以儲存道具、牲畜以及角鬥士。地面上結構共四層,由地面往上算起前三層,每層有80個半圓拱門,第四層則是50公尺高的實牆。每層80個拱門形成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持陶片入場時按座位編號找到應從哪個底層拱門進入,再沿著樓梯往上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及位子。這種設計能讓多達5萬名觀眾有效率入場及撤離而不會出現擁擠及混亂,也因此,到現代很多大型表演場、體育場還是沿用此種設計。

左側的Arco di Costantino君士坦丁凱旋門為紀念君士坦丁一世於312年的米爾維安大橋戰役獲勝而建,也是羅馬現存凱旋門中年代最晚的一座
左側是君士坦丁凱旋門;右側是Tempio di Venere e Roma 維納斯和羅馬神廟,崇拜幸運女神維納斯和永恆的羅馬,這座神廟修建在尼祿金宮的部分地基上,當時的尼祿巨像也遷往劇場(後來的競技場)附近
圖片中這條路是古羅馬的主要街道,名曰聖道。圖片中聖道上正對著的是Arco di Tito 提圖斯凱旋門,右側建築為維納斯和羅馬神廟

或許在類似的、汗水淋灕的豔陽天,兩千年前的角鬥士在這偌大的競技場馳騁戰技、揮灑熱血,在殘酷的規則下賭注生命,以期能贏得榮耀。兩千年後的我望著巨大的競技場俄然岳峙,半爿斷垣聳立,偉大的建築揉合著歷史的鐫鐫刻痕讓身為過客的我驚嘆未已。 

Via Sacra 聖道從Capitolinus山頂,經過古羅馬廣場的遺蹟群到羅馬競技場是古羅馬傳統的凱旋回歸路線(始於羅馬郊區,經古羅馬廣場)。古羅馬廣場是古羅馬時代的城市中心,現在散落、掩埋著古羅馬時代各種神廟Basilica議事廣場遺跡。

Circus Maximus 馬克西穆斯競技場,是古羅馬時代第一個競技場,是大型運動場地也是賽馬場
Terme di Massenzio 馬森奇歐浴場遺跡

Castel Sant'Angelo 聖天使城堡 

沿著台伯河畔,遠遠望著莊嚴的聖天使城堡。對這座城堡最大的印象是玩刺客教條時Ezio沿著外牆攀緣而上潛入城堡。城堡入口前是聖天使橋Ponte Sant'Angelo,橋兩側12尊天使雕像,最靠近城堡的兩座天使雕像出自藝術家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之手;其餘十座為其門徒所雕塑。十二位雕塑地維妙維肖的天使手中都拿著一種耶穌受刑時的刑具。貝尼尼的真跡目前收藏在聖安德列亞教堂(Sant'Andrea delle Fratte)中。

聖天使城堡由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Traianus興建,當作自己的陵墓,後作為阻止西哥德人和東哥德人入侵的要塞。公元6世紀,教宗額我略一世為消除瘟疫巡遊至此地,見到還劍入鞘的天使長米迦勒Michael,此城堡後便名為聖天使城堡。11世紀被當作監獄,至14世紀開始,教宗將這座陵墓轉成一座城堡並建造在Leonine Wall內長約800公尺的秘密走廊Passetto di Borgo連接聖彼得大教堂。

Castel Sant'Angelo 聖天使城堡
在Ponte Umberto I上拍攝聖天使橋及聖彼得大教堂
夜晚的聖天使城堡
法院 Corte di cassazione

台伯河畔的教堂Chiesa Sacro Cuore del Suffragio,因其哥德式建築也被稱為the little Milan Cathedral

Pantheon 萬神殿 

於羅馬共和及帝國過度時期(公元前29-19)由屋大維副手Agrippa所建,為紀念屋大維打敗Antonius和埃及豔后Cleopatra VII。後於公元80年焚毀,圖密善皇帝修復後又於公元110年左右焚毀。公元120年,由哈德良皇帝重建。上面的銘文刻著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 (Lucius之子Marcus Agrippa在第三次擔任執政官時所建)。公元609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將萬神殿獻給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後者將之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萬神殿的正式名稱。 

萬神殿呈圓柱形,在山牆下有16根由花崗岩科林斯柱組成的門廊,前方的羅通達廣場 Piazza della Rotonda 上有著萬神殿噴泉及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建造的方尖碑,來自Heliopolis 的太陽神神廟

16根科林斯柱組成的門廊

17世紀教宗烏爾巴諾八世將萬神殿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熔化,用來建造聖彼得大教堂主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後來在為義大利第一位國王Vittorio Emanuele II造墓時,特地熔化了聖天使城堡的一尊大炮來做墓地裝飾,象徵性地奪回了萬神廟的青銅。

萬神殿因完美的古典幾何比例被米開朗基羅譽為天使的設計,有著世界最大的無鋼筋混凝土穹頂,半球體的高度和內圓的直徑相同(43公尺),穹頂中央有個圓形洞口,寓指通向天堂,也是萬神殿唯一的採光。

要進萬神殿真的比肩接踵,不過幸運的是在參觀萬神殿時正好遇到聲樂表演,配合萬神殿的莊嚴及穹頂上的洞,有樂音直達天聽的感覺。

陽光從穹頂上的洞泄下,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

萬神殿中拉斐爾的墓,其上有其學生雕刻的巨石聖母像,左側石龕中是拉斐爾的石像

義大利第一位國王Vittorio Emanuele II之墓

San Luigi dei Francesi 聖王路易堂

Tempio di Adriano 哈德良神廟,有11根科林斯式石柱,現為羅馬證券交易所的外牆

Piazza di Spagna 西班牙廣場 

為法國波旁王朝用法國外交官Étienne Gueffier的遺產資助梵蒂岡在1723-1725年間建造。 義大利在18世紀時還未統一,羅馬當時是教皇國首都。波旁王朝在1714年入主西班牙,之後對西班牙斷斷續續統治了三百餘年。當時由波旁王朝統治的西班牙設立於教皇國的西班牙大使館就在此處,故此處以西班牙為名。

西班牙廣場面對的是羅馬出名的購物街Via dei Condotti、Via Frattina、Via Borgognona。

站在西班牙階梯往下看到滿滿人群的西班牙廣場

Scalinata di Trinità dei Monti 西班牙階梯 

Audrey HepburnGregory Peck1953年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期」裡又賦予它浪漫形象。電影中飾演「某國公主」的Audrey Hepburn在「西班牙台階」上舔著一支巧克力義大利冰淇淋,騙飾演記者的Gregory Peck說她是逃學的學生,並接受Gregory Peck的幫助計劃她脫離公主身份自由的一天,從而展開了他們在羅馬的一日戀情。

西班牙階梯頂端建有雙塔的山上天主聖三堂(Trinità dei Monti)及其前方的Obelisco Sallustiano(羅馬時代的仿埃及方尖碑),右側建築為濟慈.雪萊故居

Keats-Shelley Memorial Association 濟慈.雪萊故居
英國詩人濟慈John Keats住過台階右手側第一幢房子並於1821年在這裡過世,現為博物館。二人葬在羅馬非天主教墓園。

Fontana della Barcaccia 破船噴泉

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噴泉,由雕塑家Gian Bernini的父親Pietro Bernini所設計,於1627-1629年間建造完成。Pietro Bernini1623年起成為特雷維噴泉的主建築師。

傳聞教宗烏爾巴諾八世因在臺伯河水災中對一艘被沖到此地搬運葡萄酒的老船有深刻的印象,故在此建造了破船噴泉
聖母無染原罪柱
聖母無染原罪柱旁的傳信部宮(Palazzo di Propaganda Fide),由Gian Lorenzo BerniniBorromini設計,為巴洛克風格

Fontana di Trevi 特雷維噴泉 

俗稱許願池,是羅馬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相傳羅馬士兵出征前會在此投下硬幣祈願能凱旋歸來。因此投下一枚硬幣寓意重回羅馬。投擲方法為背對許願池,右手拿銅板由左肩將硬幣丟入池中。

特雷維噴泉的後側是波利宮(Palazzo Poli),呈現神話故事科林斯柱式的大柱式牆面。海神宮的中央是駕馭飛馬戰車的海神,左右側則是豐裕與健康女神,海神的下方則是海之信使Triton

特雷維噴泉原先位在三條道路的交匯處,是羅馬高架渠水道處女水道橋(Acqua Vergine)的終點,這些水道是古羅馬時代負責運送飲用水的管線。

據說在公元前19年,一位羅馬技師為了幫助一位少女,從13公里外將飲用水引入這個地區,這條水道因此被稱為處女水道橋。而處女水道橋也將乾淨的水源引入Marcus Vipsanius Agrippa浴場,被羅馬人使用超過400年的時間。

隨著文藝復興,羅馬人的建築風格得到復興,因此開始在水道的終點建造壯麗的噴泉。教宗尼閣五世在1453年完成處女水道橋的修復工作,建築師Leon Battista Alberti建造一個簡單的池子,表示這裡是水的匯集處。教宗克勉十二世在1730年任命Nicola Salvi重新設計特雷維噴泉,於1762年落成。

特雷維噴泉旁的Church Santi Vincenzo e Anastasio

在羅馬的晚餐吃La Panetteria Ristorante這家義式料理,蛋黃義大利麵非常好吃!

蛋黃義大利麵非常好吃,讚!
烤雞蠻普通的,雞肉有點澀
這家的提拉米蘇不錯

路上看到的大麻店

在羅馬的路上,隨處都會遇到或赫赫有名、或未曾聽聞的古蹟,這就是羅馬迷人的地方,融合古代與現代、堆疊重重歷史印記而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等待有緣者發掘。

費利切水道噴泉(Fontana del Mosè),又名摩西噴泉,費利切水道高架渠的終點。噴泉採取古羅馬凱旋門形式,三個拱門雕刻了舊約主題人像:中央是摩西巨大雕像,左側是亞倫,右側是約書亞
勝利之后聖母堂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現為國立羅馬博物館的戴克里先浴場

縱使羅馬的著名景點總是門庭若市,還是想再次造訪,或許要挑清晨時分。我在Fontana di Trevi拋下了一枚硬幣,期待還會再來羅馬!這次造訪羅馬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細細探索古羅馬廣場及周邊遺址,這裡已被喜歡歷史及遺跡的我列入再訪的重要地方。也因此整理了相關的資訊如下

Forum Romanum 古羅馬廣場 

是古羅馬時代的城市中心,包括一些羅馬最古老與最重要的建築。

  • 凱旋門 

1. 提圖斯凱旋門Arco di Tito:拱門上的鑲板描繪了公元71年羅馬勝利、征服、摧毀Jerusalem,終止66年開始的猶太人大起義的凱旋遊行。拱門上描繪的燭台為以色列國徽燭台的模版。直到今天,許多猶太人仍拒絕從拱門下經過。

2. Arco di Settimio Severo 塞維魯凱旋門:慶祝塞Septimius Severus皇帝和他的兩個兒子卡拉卡拉和Publius Septimius Geta194/195年和197-199年兩次戰勝安息。

3. 奧古斯都凱旋門:遺蹟不存,慶祝奧古斯都在亞克興角戰役戰勝Antonius和埃及豔后Cleopatra VII。奧古斯都凱旋門跨越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神廟和凱撒神廟之間的道路,靠近灶神廟。

4. Arco di Tiberio 提庇留凱旋門:Celebrate the recovery of the eagle standards that had been lost to Germanic tribes by Varus in 9 AD. 

  • Basilica

1. Basilica di Massenzio 馬森奇歐-君士坦丁大會堂:古羅馬廣場上最大的建築遺址,由羅馬皇帝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始建於308年,312年由君士坦丁一世完成於米里維橋戰役擊敗Maxentius之後。如今只剩下北翼和三個混凝土拱頂。拱頂上的八角形天花板顯示出先進的減重結構設計。 

2. Basilica di Julia 朱里亞巴西利卡:是一座裝飾華麗的巨大公共建築,在羅馬帝國早期用於會議和其他公務。設有民法法院和店鋪,為政府部門和銀行提供空間。在第一世紀,還用作處理繼承問題的百官法庭。這是羅馬人最喜愛的聚會地點。設有公共會議場所和商店,但它主要是用來作為法院。 

3. Basilica Emilia 艾米利亞巴西利卡:今天只能看到地基和一些殘存的構件。 

  • 神廟

1. Tempio del Divo Giulio 凱撒神廟:元老院追封凱撒為神之後,屋大維為他的養父修建這座愛奧尼柱式的神廟,凱撒神廟同時也被稱為彗星神廟。凱撒是第一位被神化並獲得祠廟尊崇的羅馬公民。

2. Tempio di Vesta 灶神廟:所有的羅馬灶神廟都是圓形的,入口面向東方,象徵著灶神的火和作為生命來源的太陽之間的聯繫。灶神廟代表了遠至公元前7世紀古代異教活動的場地。古羅馬廣場的灶神廟修建於公元前3世紀,但這不是一個真正的寺廟,因從來沒有舉行開幕典禮,也沒有灶神雕像,只有她的聖火和雅典娜雕像,雕像據信由埃涅阿斯從特洛伊帶來。根據狄奧尼修斯的哈利卡那蘇斯,羅馬人相信灶神聖火與城市的命運密切相關,並將其作為災難的預兆。

3. Tempio dei Dioscuri 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神廟:為了感謝贏得里吉洛斯湖戰役(495)而建。

4. Tempio di Saturno 農神廟:羅馬農業之神薩圖爾努斯的神廟,是這一區域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興建於公元前501年到498年之間。

5. Tempio di Venere e Roma 維納斯和羅馬神廟:崇拜對象是幸運女神維納斯和永恆的羅馬,這座神廟修建在尼祿皇帝金宮的地基上。

6. Tempio di Antonino e Faustina 安東尼諾與法斯提娜神廟:羅馬皇帝安Antonino為了紀念他的皇后Faustina所修建

7. Tempio di Vespasiano e Tito維斯帕先和提圖斯神廟

8. Tempio della Concordia協和神廟

9. Shrine of Venus Cloacina

Fori Imperiali 帝國議事廣場

是古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城中心的廣場,花費近一個半世紀(西元前46年到西元113年之間)興建完成。雖然並不屬於古羅馬廣場,這個共和國時期的古老廣場最早的雛形可以上溯到王政時代,作爲羅馬城政治、宗教及經濟的中心一直延續了好幾個世紀。

1.凱撒廣場

凱撒以其名興建的廣場,對於古羅馬廣場的一個延伸,用來作為討論公共事務的一個會議場所,同時也是貴族活動的地方(之前在羅馬廣場)維納斯神殿被故意放置在廣場的盡頭。

2. Foro di Augusto 奧古斯都議事廣場

四個帝國議事廣場的第二個。戰神復仇者神廟位於這座廣場。廣場上有著眾多不同類型的雕像。奧古斯都廣場是一個城市和建築群,由一個帶門廊的大理石鋪成的廣場組成,廣場的兩側是兩個大的exedras,而在其中一個短邊上矗立著一座獻給火星的神廟。

3. Templum Pacis 和平殿

Vespasianus皇帝為慶祝征服耶路撒冷所建。

4. Foro di Nerva 涅爾瓦廣場

又稱轉型廣場,羅馬皇帝圖密善決定把所有以前在這區的廣場用這個新的廣場連結起來。此廣場位於本來留下來的不規則空地上,介於和平殿、凱撒廣場及奧古斯都廣場中間。

5. Foro Traiano 圖拉真廣場

由大馬士革的Apollodorus所興建,公元112年落成。廣場旁是著名的圖拉真柱。圖拉真市場是世界上最早的購物中心/市場,全面營運時有大於150家店鋪和辦公處。進入近代後,圖拉真廣場仍得到持續修復。

Colonna Traiana 圖拉真柱/圖拉真凱旋柱

為了紀念皇帝圖拉真征服Dacia而建立,由羅馬帝國最有才華的建築師大馬士革的Apollodorus建造。環繞柱身的精美浮雕刻畫了羅馬人與達西亞人的戰爭史詩。

Tempio di Venere Genitrice 維納斯神廟

一座古羅馬神廟遺跡。這座神廟奉獻給古羅馬女神維納斯,由尤利烏斯·凱撒在西元前46926日獻給維納斯母神。神廟的柱子是科林斯柱式。

Tempio di RomoloRomulus神廟

---------------------------------------------------------------------------------------------------------------------------- ref: wikipedi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