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2日

義大利遊記 Vatican 梵蒂岡

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面積僅0.44平方公里,位於羅馬城西北角的高地。梵蒂岡的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的《拉特朗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元首為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在西斯汀小堂內舉行的秘密會議選舉產生。 

羅馬有四個特級宗座聖殿,分別為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聖若望拉特朗大殿(所有天主教教堂的母堂)、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聖母大殿和Basilica di San Paolo fuori le Mura城外聖保祿大殿。 

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建於1506-162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為天主教會神聖的地方,教堂中央是直徑42公尺的圓頂,頂高約138公尺。文藝復興時期的多位建築師與藝術家Donato BramanteRaffaelloMichelangeloAntonio da Sangallo等都曾參與設計。堂內保有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MichelangeloRaffaello等的壁畫與雕刻。 

穿著文藝復興風格制服的瑞士衛隊
教堂最右邊的聖門平日關閉。原為百年開一次,後來改成每二十五年或聖年由教宗親自開啟,一次開啟一年。有幸穿過聖門表示救贖與寬恕

在北走道的第一個小教堂展示Michelangelo的成名作《聖殤》Pietà,聖母胸前衣帶上有Michelangelo的署名,是Michelangelo唯一的一件署名作品。1972年一名匈牙利男子托特·拉斯洛以鑿子和鐵槌,猛力敲打作品,造成聖母左臂斷裂,以及眼鼻部位的嚴重損傷。現作品已被置於防彈玻璃後。

聖殤 Pietà

教堂內部呈十字形,由好幾個小教堂、禮拜堂所組成,除了是聖彼得的墓地外,歷代教宗們也都安眠於此處。進入教堂中,一定會吸引大家目光的是在圓頂正下方的聖體傘 Baldacchino di San Pietro,相傳建在聖彼得的墓地上,也有階梯可以通往地下墓室(不開放)。

教堂內部廊柱、牆壁、屋頂的雕刻、裝飾精雕細琢,真的令人嘆為觀止。(我對聖經的故事不熟,不然應該更有感觸。)

聖彼得銅像,信徒會撫摸其右腳以獲得好運,故右腳腳趾已經磨損

聖體傘 Baldacchino di San Pietro,由教宗烏爾班八世請Bernini建造


主聖壇

聖體傘上的圓頂
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圓頂
聖體傘下方可通往地下墓室的階梯
可拍到據說裝著聖物的寶盒

所有聖彼得大教堂裡面的畫都是用磁磚拼貼的馬賽克鑲嵌畫
拉斐爾的最後一幅作品 - 主顯聖容
據說這張畫上面的九個星星是鑽石
亞歷山大七世紀念碑,是Bernini最後一個作品。歷山大七世端坐在代表真理、正義、仁慈與智慧的雕像間,下方紅色布幔下有個半遮面的死神

Piazza San Pietro  聖彼得廣場

廣場在聖彼得大教堂前方,由著名建築師Gian Lorenzo Bernini設計並建造於16561667年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兩側如手臂般的多立克柱廊環繞著橢圓形的廣場,寓指天主教會有如母親般伸出雙臂擁抱世人,整體而言樸實簡約卻不失莊嚴。

橢圓形的廣場正中央佇立了一座古埃及的方尖碑ObeliskObelisk原是用來奉獻給阿蒙神或紀念法老,實用上也可當作日晷。聖彼得廣場的這座Obelisk原在赫里奧波里斯Ἡλιούπολις,後在公元37年被運送到羅馬,也是在聖彼得釘十字架事件中的見證者。原本Bernini設計廣場時僅有Obelisk及北側的噴泉Fontana del Maderno,他以Obelisk為正中心並以噴泉為橢圓的焦點設計了廣場,並在南側相對應處建了噴泉Fontana del Bernini

聖彼得廣場及廣場上的方尖碑,聖彼得廣場前方為協和大道

站在協和大道上看聖彼得大教堂

北側的噴泉Fontana del Maderno
南側的噴泉Fontana del Bernini
協和大道,左側可看到臺灣國旗,中華民國駐梵蒂岡大使館也在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