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4日

義大利遊記 Venezia 威尼斯

威尼斯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淺灘上,是此起彼落穿梭著鳳尾船的運河橋樑之都、是逡巡蜿蜒巷衖轉身偶遇古典的藝術歷史之城、是披上錦衣挽起面具手舞足蹈狂歡慶祝的嘉年華之地、是蹀躞御橋上望水東流盡覽朝暉夕暾的瑰麗水鄉。 

威尼斯是個沒有車的城市,總計有177條水道、401座橋梁,想要在島上通行須依賴大運河及四通八達的水道,因此行動上近則步行、遠則乘船(公車的概念),或考慮昂貴的水上計程車(其實也是船)。

踏上與義大利本土的入口 - 威尼斯港口Porto di Venezia,旋即乘著船經過DorsoduroGiudecca(朱代卡島)間的Canale della Giudecca朱代卡水道,前往北方的Burano島。

威尼斯乘著舟楫而渡是件愉悅的事情,在涼爽拂面的海風中沐浴著灑落的金黃,伴著波光粼粼的卷浪遊歷這秀麗的異國水鄉。對我來說,遠觀排排站在運河邊的建築各個櫛比鱗次、漸行漸遠,比起在建築下望其犖犖恢宏更有飽覽水都風情的韻味。

在Giudecca島上的Molino Stucky,由瑞士富商Giovanni Stucky建於1884至1895年間,現在為Hilton Hotel
Dorsoduro上的Ponte Longo
Santa Maria del Rosario 天主教玫瑰聖母堂,始建於1725年,有豐富的歷史、精美的繪畫和雕塑
Chiesa del Santissimo Redentore 威尼斯救主堂,建於1575年至1576年,為了感恩從黑死病中復甦
Ponte de Ca' Balà 橋右側是Fondazione Emilio e Annabianca Vedova - Magazzino del Sale,是個古老的倉庫,目前辦展覽用
ENGIM Venezia,似乎是個學校
Punta della Dogana 海關現代藝術館
Abbazi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 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在威尼斯行船,須依循一定的水道才不會擱淺,立在水中的三角木樁劃分出安全的航道供船隻航行,木樁上也會有船隻的速限標示;自中世紀來,外擾的敵船不知道此道理而無法接近威尼斯,間接成為威尼斯的一道防線;另一種立在岸邊木樁較細長,即是供船隻停泊使用。

水道中的三角木樁指示安全航行的水域,木樁上也有速限

Burano 布拉諾島

Burano島距離威尼斯本島7公里,是個遙遠的北方小漁村。昔時島上漁人出海捕魚,歸來時常已日暮,為了在星光中能辨識自己的房子,便將房子漆成亮眼的顏色,Burano島上房屋五顏六色連綿,故又叫做「彩色島」。此外島上的蕾絲產品也是極富盛名。

遠遠可看見有著著名斜塔的教堂Chiesa Parrocchiale di San Martino Vescovo 聖瑪爾定堂,是底下土壤鬆軟造成塔身傾斜,跟比薩斜塔有異曲同工之妙

承襲著威尼斯浴水的國度,Burano也有著蜿蜒的運河與座座石橋橫跨,在豔麗的房屋間、小巷弄遊走,逛著島上有個性地或開或關的商店,又偶見零星幾隻海鷗戲耍跳躍。Burano是閑散的小島,相形之下歷史味道稍微薄弱,不過能有一段悠閑時光在這些彩色屋子間流連拍照也不錯(Burano島上物價高昂更甚威尼斯本島,因此真的就是來拍照用的)。

小橋、流水、人家
正在改房子的顏色
後面是聖瑪爾定堂的鐘樓,前面可看見前張正在漆新顏色房子的居民
Brurano島上除了彩色房子,就是小運河及石橋了。居民都把自己的船停在房子外的水道上
其中一間房屋上有威尼斯共和國的象徵 - 聖馬可飛獅
後面橘色屋子是不知道為啥很紅的Bepi's House,大概是別人房屋都漆同種顏色,他漆成很多顏色吧!
Chiesa Parrocchiale di San Martino Vescovo 聖瑪爾定堂

Venezia 本島

威尼斯早期因鹽類貿易而興盛,西元697設立首任威尼斯總督,9世紀後逐漸發展成城邦,政權奠基於12世紀威尼斯兵工廠的建造。在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共和國是金融與海上強權,是當時國際金融經濟中心。威尼斯的象徵為Leon de San Marco聖馬可飛獅,是一隻有翅膀的獅子抱著聖經,代表馬可福音的作者馬可。

義大利王國統一後第一個國王Vittorio Emanuele II艾曼紐二世騎馬的紀念碑
Chiesa di San Giorgio dei Greci 希臘聖喬治堂的鐘樓

Gondola 貢多拉

Gondola貢多拉,又稱鳳尾船,是威尼斯的傳統划船,船身漆黑、頭尾翹起如月牙,船頭月牙有利刃般的金屬包覆,上面有六個鋸齒,象徵威尼斯的六個區域。本島有多處可乘坐,但如今的威尼斯已是觀光勝地故收費不便宜,如果要再請樂師上船彈唱助興的話更所費不貲。

Chiesa Parrocchiale di San Moisè 聖梅瑟堂前方是其中一處Gondola搭乘處
Gondola右邊那兩位白衣服的是另外請的彈唱樂師

乘著Gondola威尼斯水道間蜿蜒、穿梭,狹窄水道兩側視野的盡頭是中古時代感滿溢的斑駁磚牆,逐一鑽過一座座人潮擁擠的石橋,駛向開闊的大運河顧盼兩岸波光粼粼倒映著隨縠紋搖盪的建築,船夫愉快的話還會沿途吹著口哨。

Gondola船夫邊講電話邊划船
後面的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安康聖母聖殿,貼著很煞風景的現代藝術布幕

Gondola都長這樣,船頭月牙有如利刃,上面有六個缺口

威尼斯島分為六區,聖馬可區(San Marco)是威尼斯的精華區,也是遊客們流連之處。

Piazza San Marco 聖馬可廣場

威尼斯不僅水路蜿蜒,市區內亦是巷衖縱橫交錯,過個彎依舊是類似模樣的中古時代建築,一不留意也許就迷失了方向。我隨著人群簇擁著進到了有著各式餐飲、咖啡廳的行政官邸迴廊,眼前乍現的就是古蹟環繞的聖馬可廣場,自中世紀就是威尼斯的社會、宗教和政治中心,叢聚了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如新、舊行政官邸大樓、聖馬可時鐘塔、聖馬可大教堂、聖馬可鐘樓、總督宮、聖馬可圖書館等。古代廣場也曾被當成處刑之處;如今也是舉辦像威尼斯嘉年華會等活動的地方。

相傳於1197年拿破崙攻佔威尼斯時驚訝於聖馬可廣場之美,曾稱讚其為「歐洲最美的客廳」及「世界最美的廣場」,並建造連接新、舊行政官邸大樓的拿破崙翼大樓。可惜這次聖馬可大教堂前因某種活動(!?)被布幕及一些器具圍著,變得略微不美。

聖馬可廣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聖馬可大教堂跟聖馬可鐘樓了,真的可惜教堂前的白布簾。不得不說要把鐘樓跟大教堂一起拍進去又不變形真的很難啊!
南面的行政官邸大樓

威尼斯共和國是中世紀海上霸主,然威尼斯並無城牆,當時外國使者、貴賓由海路來訪就在聖馬可廣場南側上岸,岸邊立有兩根白色花崗岩石柱Colonne di San Marco及 Colonne di San Todaro,即是威尼斯的大門(Molo, 碼頭)。

商者,所以互通有無也。威尼斯商人船隻遍布海外,時常把各地珍寶帶回來。碼頭大門的這兩根石柱便是12世紀由中東搬回來,左側柱子上站著早期威尼斯的守護者聖狄奧多(San Todaro/St. Theodore),聖狄奧多是三世紀時羅馬的士兵,因不願向異教神祇朝拜而被處死,這尊雕像來自小亞細亞,踩著一頭鱷魚型態的龍。右側柱子上站著的是晚期的守護神,為代表聖馬可的聖馬可飛獅(San Marco)

高聳顯眼的聖馬可鐘樓前是圖書館,右邊是總督宮。圖書館與總督宮前有兩根白色石柱Colonne di San Marco e San Todaro (沒帶長焦出去在船上沒法拍得很明顯),靠右這支上面站著聖馬可飛獅,左邊上面站著San Todaro/St. Theodore

Basilica di San Marco 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可大教堂的外觀可分為三個部分,頂層的五個拜占庭式圓頂、上層拱門及馬賽克鑲嵌畫、下層五個圓形拱門及石柱

毗鄰著總督宮,是風格獨特的聖馬可大教堂,滿飾鑲嵌與雕刻的異國建築無疑在廣場上最引人注目!威尼斯是中世紀的海上交通樞紐,威尼斯人攜回各地的飾品珠寶,裝飾地聖馬可大教堂金碧輝煌,素有Chiesa d'Oro「黃金教堂」的美譽。

西元九世紀,兩個威尼斯商人從埃及Alexandria偷偷運回聖馬可的遺骨,回到威尼斯後便存放於聖馬可教堂的前身。後於戰亂焚毀,遺骨一度遺失,直到1094年新教堂完工時(即類似如今的樣貌),聖馬可的遺骨奇蹟地出現在聖堂的梁柱旁,從此繼續守護著這片土地。教堂早期設計上是總督府的一部份,內部也有通道通往總督府,為威尼斯公爵專用教堂,直到1807年才成為主教座堂。

經過幾個世紀的修建及威尼斯人從各地帶回來瑰寶鑲嵌、裝飾於教堂內外部,聖馬可大教堂混和了各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有著拜占庭式的五個圓頂、哥德式的尖塔、內部希臘式的十字型結構、羅馬式的柱式與拱門。

下層拱門上月牙分別是「從君士坦堡運回聖馬可遺體」、「遺體到達威尼斯」、「最後的審判」、「聖馬可禮讚」、「聖馬可運入聖馬可教堂」五個主題的鑲嵌畫
正中大門上的鑲嵌畫「最後的審判」
正中頂部的聖馬可雕像、兩側的天使,及下方拿著聖經象徵威尼斯的的聖馬可飛獅

頂部的哥德式尖塔及雕像

立面中央上層有四匹複製銅馬名喚「聖馬可之馬」,真品在教堂內部展示。為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威尼斯部隊從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掠奪而來,並裝飾於聖馬可大教堂的立面。1797年,拿破崙征服威尼斯時將馬搬到巴黎,直到拿破崙倒台後,聖馬可之馬又回到威尼斯。

中央立面圓頂上可見到聖馬可之馬戰在下層的拱門上

Campanile di San Marco 聖馬可鐘樓

聖馬可鐘樓壯麗高聳,標高98.6公尺,是威尼斯顯眼的地標,在運河乘船時到達聖馬可區第一眼發現的一定是這座鐘樓。它的前身是9世紀建於碼頭邊的木造瞭望臺,12世紀初重建為石砌,作為時間及警報鐘,而後不斷改建,於1902年曾經倒塌,又於1912年修復。

要把鐘樓跟教堂一起完美的拍下來還真不容易,因為鐘樓真的非常高,這次在廣場上也沒有滿意的鐘樓照片。

聖馬可鐘樓與左側的聖馬可圖書館及右側的Palazzo Ducale 總督宮

Torre dell'Orologio 聖馬可時鐘塔

是一座帶著醒目時鐘的塔樓,大約15世紀末建造,彰顯威尼斯的財富和榮耀。下面兩層中央為拱門,可沿著Merceria Orologio街通往Rialto

塔頂的露台上有兩個一老一少青銅「摩爾人」穿著羊皮,每到整點用腰間的槌子來敲鐘。

聖馬可時鐘塔

Palazzo Ducale 總督宮

整體為哥德式建築,是中世紀威尼斯共和國的最高行政機關與法院,亦是威尼斯總督的住處。如今,總督宮、嘆息橋與法院為一組博物館。

嘆息橋連接總督宮的審訊室與老監獄,是封閉式的巴洛克拱橋,橫跨在Rio di Palazzo宮殿河上。古代死囚走過此橋時,常是行刑的前一刻,故望著小窗外一聲嘆息回顧一生罪業。

總督宮

嘆息橋,為封閉式的橋,僅有靠運河處的兩個花窗。左側為總督宮,右側為監獄

Chiesa di San Zaccaria 聖匝加利亞教堂,為哥德式和文藝復興風格的混合,建於1444年到1515年
聖匝加利亞教堂前的Campo San Zaccaria 聖匝加利亞小廣場
Palazzo delle Prigioni普里奇歐尼宮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

Ponte di Rialto 里阿爾托橋

Ponte di Rialto的前身為1181年建的浮橋「錢幣橋」,北岸的Rialto market漸漸發展後改建為木橋並以其名之,當時的設計是木橋兩側傾斜的橋面可收起以讓大型船隻通過。木橋倒塌後,Antonio da Ponte設計了如今文藝復興風格的石橋「白色巨象」,並於1591年完工。Ponte di Rialto是橫跨大運河四座橋中最古老的,連接了聖馬可區及聖保羅區;Rialto區是威尼斯的商業及金融中心,橋兩側滿布市場及餐廳。

雖說Rialto區人潮比肩接踵,我卻流連於這白色的古典大橋上,顧盼大運河邊近水的建築幢幢林立、鳳尾船及水上巴士緩緩過橋、河畔餐廳人聲諠譁,還可以遠眺風捲殘雲、海鷗翔集。真可謂是「蹀躞御橋上」,就這麼不知不覺走了幾回,順便留下了橋畔四個方位這白色巨象的倩影。

對岸可看到水上巴士的停靠站

左邊的Palazzo Dei Camerlenghi邊邊不小心被拍進來XD

橋的北岸,就是聖保羅區。其中Chiesa di San Giacomo di Rialto聖雅各伯教堂被認為是威尼斯最古老的教堂,可追溯至421年。

Chiesa di San Giacomo di Rialto
Rialto專賣木偶的小店
在Palazzo dei Camerlenghi看到的海鳥

Rialto橋附近的Carlo Goldoni的紀念銅像,其為著名的威尼斯劇作家

要走回聖馬可區的路上,有個名為San Salvador的小廣場,附近有Chiesa di San Salvador 聖救主堂。

Chiesa di San Salvador 聖救主堂

義大利傳統甜點Cannoli
威尼斯到處都有賣面具的店家
來個芒果跟開心果口味的Gelato

Trattoria Pizzeria Da Roberto的威尼斯墨魚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